2025年9月30日

【人物專欄】大人說#027 The Practitioner——專訪王淑惠






四維長青學苑高齡友善關懷平台〈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影片中的主角王淑惠,完美詮釋了一位空巢期母親需要陪伴卻不願打擾子女的掙扎;現實生活中的她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充滿愛的家庭讓她長成一個溫柔而愛笑的人,生活中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有著細水長流的靜好歲月。


#小時候,大人總告訴我們「不該當個隨波逐流的人」。但仔細想想,所謂的「隨波逐流」不正是最自然、最符合天性的選擇嗎?那又有什麼不對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學生時期的淑惠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在那個大學還是窄門的年代,她就讀名列前茅的國立大學,「不是我會念書,只是鄉下比較沒那麼競爭。」她答得低調,顯然並不想在學歷上作文章。大學前的淑惠專注於學習,並沒有花太多時間探索自己的喜好,高中時跟著哥哥們選擇甲組(後來的自然組、第二類組),聯考後選填志願時也徵詢了哥哥們的意見,考量畢業後的就業狀況,進入即使是現在也相對冷門的都市計劃系,「讀了才發現,這個科系畢業後是大多會進入公務體系,跟政治的牽連比較深。」她思考片刻,攤攤手,「可能沒那麼適合我。」


稍微跟淑惠相處過就能感覺到,她是一個非常嚴以律己的人,學生時期就深切體現這點——即使在升學壓力極大的國、高中,她也有餘裕在維持成績的情況下做點「手工藝」,也就是當年臺灣經濟起飛時各家各戶很常見的家庭代工,除了補貼家用,也幫自己賺一點零用錢,「有一年暑假都在做這個,還存錢買了一支手錶。」說著,她露出了小女孩般的得意神情。家裡有五個小孩,處處都得用錢,除了父親的薪水,母親也得利用編織手藝賺外快,長姊自然而然擔起照顧四個弟弟妹妹的責任,「姊姊比媽媽還兇,哥哥曾經在外面被人家欺負,姊姊直接出去跟欺負哥哥的人打了一架……」


除了超級可靠的長姊,身為老么的淑惠上面還有三個非常疼愛自己的哥哥,由於身為警察的父親職務調動,小學短短六年就搬了三次家,孩子們因為頻繁轉學導致很難交到能持續聯絡的朋友,淑惠只能跟在哥哥屁股後面跑,兄妹間感情特別好。有多好?大哥開始工作後第一份薪水,就先幫還在讀高中的她配了一副隱形眼鏡,當時的隱形眼鏡還是新潮的奢侈品,而大哥的理由也很「直男」,就是「女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大學畢業時,最小的哥哥雖然也剛開始工作不久,卻分期付款買了一台摩托車給她,只為了方便她通勤。即使現在兄弟姊妹分散在世界各地,彼此之間感情還是十分緊密,只要哥哥回臺灣,都會特別排開事情一起到處玩。


雖然處處關懷,但卻不會過度控制,這是淑惠家的特別之處。後來,她離家讀大學,家人們也都樂見其成,認為能練習獨自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有那麼一次,姊姊因為我一通電話衝來臺南……」當時淑惠參加登山社的活動,暑假安排攀爬大霸尖山的行程,她打電話告訴家人自己要去爬山、會託同學回家拿登山裝備,姊姊聽說之後甚至沒有回電,人就直接就出現在臺南,嚴厲地告訴她「不可以去」。「夏天颱風多,印象那時候天氣預報狀況也不好,她才會說不行。」其實淑惠對這樣的限制並不反感,從小就很懂事的她知道家人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好,所以沒什麼反抗就接受了。年歲漸長,她不再爬難度很高的山,但還是依舊喜歡大自然,自己的小孩還在北部讀大學時,夫妻寒暑假都會親自開車接送小孩返鄉、返校,順道從東部一路玩下來;近年就是假日出門走走,尤其常去阿里山,除了嘉義有故鄉加成、回程可以順路探望姊姊以外,阿里山的雲海也是她最喜歡的景色之一:「美得不像人間,像仙境。」


#我和先生在學苑各自選喜歡的課程,從沒想過要綁定對方。結婚時他說不會限制我、會給我自由,真的說到做到。#


少女時期除了讀書、社團,還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戀愛。淑惠讀的科系女生很少,即使是同班的男生,也比較少人「向內發展」,「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還是會怕女生書讀太多,太有主見。」後來,她曾和班上一位男同學走得比較近,但因為畢業後自己開始工作、男生入伍,當時義務役時間比較長,又不像現在人手一機,兩人只能靠信件聯絡,服役跟服刑差不多,「看不見人,也講不到電話,整個人跟消失一樣……要怎麼交往?」對雙方來說都是考驗,過不了的,就像她的二哥被兵變;勉強通過考驗,感情也難免隨著時間和距離慢慢淡化,退伍後因為生命階段不同而分手也不在少數。


任職於公家機關、偶爾會輪值櫃檯的淑惠,因為服務良好、態度溫柔,常常被來辦事的民眾詢問是不是單身,然後就會看到他們偷偷摸摸帶著家裡年輕人跑來,其實也沒要辦什麼事情,就是想看一下彼此合不合眼緣。但淑惠有自己的想法與觀察,像是她比較喜歡讀甲組的男生,因為在她的經驗裡,甲組男生講話比較直接,但不太會有拐彎抹角的心機,相處起來比較輕鬆,「因為我也不精明,沒辦法計較那麼多。」


淑惠和先生是透過同事介紹認識的,一開始她不覺得會成,首要原因就是先生是她最不喜歡的商管科系出身,刻板印象中最最最精明的那種人;此外,先生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讓她擔心未來若是和他的家人們處不來,自己就會變成家裡的「外人」。兩人最後走到一起的的轉折點也很奇妙,那時淑惠下定決心要斬斷這段自己覺得不適合的感情,寫了一封分手信給先生,沒想到先生既沒有哭天搶地也不是浪漫挽回,而是回了「這樣我不知道怎麼跟我媽交代」——因為兩人已經見過彼此的父母了。有點荒謬,有點可愛,淑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接受了先生的說法,或許緣份來了,即使理智務實如她也擋不住。


當然,先生還是有許多讓淑惠喜歡的地方,像她沒事喜歡出門走走,但凡開口,先生從來不會潑她冷水。願意理解對方的興趣、甚至陪對方一起做自己不一定有興趣的事,這個體貼的行為已是難能可貴的優點;而最讓淑惠擔心的「聽媽媽的話」也並沒有朝她預期的方向走,婚後兩人討論搬家裝潢時,她和婆婆的想法不同調,平常話不多的先生卻堅定表示「這是我們要住的,以我們的意見為主」——這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讓她至今印象深刻。


#有人認為要先有愛再有婚姻,然而除了愛以外,努力成為彼此生活中的助力或許才是能走遠的關鍵。#


婚後一年,淑惠成為媽媽。一子一女的職業婦女生活讓她的生活永遠沒辦法「下班」,每天工作結束,得先去保母家把兩個孩子接回家照顧,嬰幼兒當然沒有睡過夜這回事,她就整夜睡睡醒醒,再靠意志力起床工作。因為日常生活有太多事情要做,時間壓力一大,就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那陣子淑惠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整個人瘦了一圈,吃藥吃了兩年多也不見效;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她連腳底都會痛,不得已只能停藥,直到後來無意間接觸到氣功,身體狀況才逐漸好轉。


公務機關會組織一些社團,提供底下的公務員選擇,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淑惠在二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氣功社,這個社團並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打太極拳、健身,而是更偏向「內功」的打坐、冥想,「很奇妙,你會感覺到有一股氣流在體內運行。」我問「氣」是什麼,她思考了一下,並沒有太華麗複雜的解讀:「兩個人靠近的時候,會有一種熱熱的東西在之間流動,那就是氣。」她利用每天午休時間外出練習半小時氣功,重新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潛能,除了沉澱心情之外亦能集中精神。練氣功除了改變淑惠的身體狀況,也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漸漸沒辦法吃葷食,覺得魚啊、牛奶啊之類的東西有腥味,於是開始茹素;這陣子她擔心肌肉因為年齡而流失,才偶爾吃蛋補充營養。除此以外,她因為參與社團有了一群練完會一起去唱歌、跳舞的好朋友,即使大風大雨也會一起包計程車出門運動,這樣的經驗讓她更有動力參與學苑相關活動,甚至成為行政志工。


之所以會想擔任志工,是因為一個美好的經驗。有一次淑惠趕著回家煮午餐,完全沒注意到自己把錢包掉在巷口,沒過多久有個老先生來敲門,原來是撿到她的錢包,注意到證件上的住址便幫她送回家,錢包裡一樣東西都沒少。淑惠深受感動之餘,也冒出了應該要回饋這個社會的念頭,當時剛好有個朋友在學苑上課,便建議她可以來學苑應徵志工,有了初步接觸之後,她除了志工也成為學員,開始學畫畫、唱歌、運動……甚至,還成為高齡友善關懷平台的影片女主角,這是她從沒想過的一天。


#電影〈神隱少女〉裡有一句台詞:「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那些曾經的單純與美好,都成為成長的一部分,從未遠離。#


採訪結束之後,淑惠回家挑選適合放在專訪內的照片,在翻找照片的過程中,她突然意識到——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日常,原來每一個瞬間都有意義。她找出孩子們還小的時候一起出遊的照片、找出已經過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難得的合照,還找出母親在她結婚時為她親手編織的毛衣、打得厚實的棉被,「只是高雄那麼熱,從來沒機會拿出來用……現在也捨不得用了。」留下的不只是老物件,還有被人放在手心疼愛的感覺,沖淡了本應感傷的氛圍。


現如今淑惠的生活很充實,雖然孩子們皆已離巢,但除了學員和志工雙重身份,她的生活還有小鳥和貓咪陪伴。照片裡,她的肩膀上一邊站著小鳥、一邊趴著貓咪,畫面柔軟得像童話,「小貓是在某個颱風天出現在我們家陽台的,或許是貓媽媽放的吧。」照片中的小鳥和貓咪都已經離開,現在陪伴她的是一隻叫「豆豆」的橘貓,「牠很黏人,毛摸起來像綢緞……」談起動物家人,她原本就很溫柔的語氣更多了一些笑意。


隨著訪談梳理回憶,淑惠腦袋裡也盤桓著許多疑惑:當時為什麼會去填都市計劃系?為什麼沒有走自己的專業,而決定去稅捐處工作?為什麼會答應嫁給先生?但想不透也沒關係,擅長體諒、理解與接受的她,依然過得非常幸福。

2025年9月15日

【苑務公告】115年公費班、第一期自費班課程申請


嗨!各位身懷絕技、熱愛分享、有志於成人教育的老師,四維長青學苑115年的課程正式開放申請囉!若你認同「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具備想傳遞給學員的知識或技能,且擁有一顆充滿耐心和熱情的心,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加入這個樂齡學習的大家庭。

四維長青學苑每年都有數百門課程,該如何在眾多出色的課程中被看見?請大膽展現你的特色,讓審查委員和學員都能感受到這堂課「非你來教不可」的價值。提交申請前,別忘了先參考【課程申請作業說明書】,並仔細了解【教師管理辦法】中的各項規定,這不僅是為了保障雙方權益,更是為了讓未來的合作更愉快、更順利。

◖申請時間◗ 114/9/15(一)至9/26(五),最後一日17:00關閉申請系統。
◖申請類別◗ 115年苑本部/社區公費班、115年第一期(3-6月)樂活自費班
◖申請辦法◗ 無論新、舊講師,請透過「課程申請系統」進行線上申請。
◖注意事項◗
(1) 公費班目前暫無空缺,非原有公費班講師無法自行提出申請。
(2) 注意!本次「不開放新課程申請」的類別(已飽和):國台語、日文、英文、二胡、電子琴、舞蹈、手機。

公告內容都看完了嗎?若確定您想授課的課程類型有開放申請,那就可以按照下面的連結順序一一確認內容,開始投課啦!

2025年9月4日

【人物專欄】大人說#026 L'Étranger異鄉人──專訪中島香織






初次與中島香織老師見面時,她簡單優雅的穿著、溫柔克制的態度、禮貌卻有些疏離的說話方式,完全就是想像中的日本人。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無論是前任日籍講師還是接手的學員,除了對她的教學讚不絕口,更多是稱讚她的「親和力」──欸?怎麼會這樣?


#決定遷移至異國生活,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得有跑馬拉松般的耐力與韌性。#


中島來自日本埼玉,「對,就是蠟筆小新的那個琦玉。」她笑著說。自東京的大學畢業後便隨著當時的男友來到臺灣,中島在高雄落地生根已經超過二十年。


現主時已經晉升為先生的男友,當時還是一個隻身到東京唸書的臺灣囝仔。那年市內集合了各校沒有特別所屬社團的學生在一起辦理聯誼,身為主辦單位工作人員的中島透過朋友牽線,認識了研究所剛入學的男孩。男孩大學時期就在日本念書,講著一口流利的日文,無礙的溝通成為兩人緣份的起點。


站在畢業的人生交叉口,中島對未來還沒有太明確的想像,男友便提議她可以跟自己一起回臺灣,看是要學習中文、還是單純體驗國外的生活都好。臺灣也僅僅距離家鄉三、四個小時的飛行時間,而她原本就對異文化懷抱興趣,這樣「剛剛好」的冒險對她來說頗具吸引力。然而,即使相對開明的父母都同意,中島的爺爺仍然相當擔心──「那時候還不確定到臺灣要做什麼,也還沒有和男友結婚,萬一關係有變化,就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爺爺的考量不是沒有道理,但從小看似隨和、不太提出反對意見的中島,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一旦決定之後就會堅持到底,於是她還是毅然決然地遞出臺灣學校申請書。這個決定展現她性格中的柔軟與堅定,改變了她的下半輩子。


對初次來臺的中島而言,剛到臺灣那會兒充滿新鮮感,除了語言隔閡以外,濕熱氣候和相對嚴重的空氣汙染是第一個挑戰,過敏、富貴手等問題陸續發生,「原來這就是『水土不服』啊。」她如此感嘆。第二個挑戰則是飲食,直到今天她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喝到臺灣超商烏龍茶的反應──「欸?這是什麼東西?」日本超商賣的茶類都是無糖,在預期以外喝到甜味的她嚇了一跳。


#我喜歡觀察,想知道其他人在想什麼,也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互動,創造不一樣的可能性。#


其實在臺灣,以外籍人士的身份要找一些高時薪的家教工作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但她卻願意接受酬勞相對較低的長青學苑邀請,這和她過去的人生經驗有一定關係。


高中時期的中島其實還沒有特殊的興趣取向,假日時她會在家附近的一間社區活動中心當志工,這間活動中心裡不只有一般人,也有一些身體有狀況或生活不方便的特殊人士,不同群體在一起參加活動的時候,每個人之間的步調當然不太一樣。讓她感到很奇妙的是,非常重視團體合作的日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彼此配合完成作業,她才第一次意識到──即使是不一樣的人,只要彼此理解、溝通,也可以一起好好生活。而天生喜歡觀察周遭人事物的中島也很願意花時間觀察特殊人士難以表達的需求,比如遇到講話不清楚的阿姨,中島會停下手邊工作、注意對方的嘴型,猜測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


這一段志工經驗讓中島找到自己的人生志業,進入社會福利學系,雖然畢業後沒能從事相關工作,卻始終關注著高齡者教育、身心障礙者福利等議題。她希望在語言教育工作之外,能夠持續了解不同群體的想法,長青學苑剛好符合她的專業與興趣取向。也因此她常在課程結束後留在教室與學員閒聊,可以感受到她對待同學的真心實意。


#那段時間我常問自己:除了教日語以外,我有沒有其他可能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想利用自己大學時學到的專業,更加了解自己身邊的人們。#


中島對長照議題很感興趣,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有一位失智的公公。公公在婆婆幾年前離世後退化得很快,起初完全不肯開口講話,接著開始容易忘東忘西、叫錯名字,家人們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沒想到都是失智的前兆。雖然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公公還是能慢慢想起每個人的名字,但卻始終認定過世的婆婆是「去國外旅遊」的狀態,「我們討論過,覺得不該隱瞞他。但每次爸爸問我媽媽去哪裡了,我告訴他媽媽走了,他就會一直哭,哭得像小孩子。然後隔天,他想到又會再問一次……」傷心如此綿長,彷彿沒個盡頭,每一次提問對彼此來說都是折磨。但,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公婆之間生死無法切斷的羈絆。


目前公公除了洗澡需要由長照服務派來的專業人員協助,其他生活大致可以自理。她在家裡除了要照顧三個小孩,也必須頻繁與公公溝通,「失智和健康兩種狀態,溝通起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光是每天晚上要請公公上二樓睡覺就得花費一番功夫,叫第一次的時候公公通常會說「還不想睡」,她就要隔幾分鐘提醒一次,到最後哄著他上樓──簡直跟帶小孩一樣,這是健康的時候完全不會發生的事情。在照顧家中長輩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終將步入老年,「我自己也可能會失智,所以多了解一些絕對沒錯。」她開始主動尋找長照培訓課程,想回到更接近初心的地方——從關心與照顧出發,實踐自己年輕時對社會福利的熱情。


隨著三個小孩逐漸長大,中島和先生之間也在持續磨合,談戀愛的時期互相遷就,到並肩的路程越來越長,兩個人迥然不同的成長背景便會遇上更多關卡。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差異是「教養方式」,先生從小在比較傳統的家庭教育中長大,教不動就是罵;但現代專家並不推崇這樣的打罵教育,孩子們被罵後傷心難過的神情也深深烙印在她心底,直至今日她仍舊無法認同針對人、而非事情本身的謾罵。好在她和當國小老師的小姑觀念接近,兩個人都很堅定地使用正向教育保護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另外,小叔一家人也時常也時常回南部小住,其他家人有效地緩和了小家庭的氣氛,讓父子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直那麼緊繃。


和先生的恨鐵不成鋼相比,中島則沒有特別期待小孩長成什麼模樣。三個小孩天生就具有雙語家庭的優勢,她則更進一步希望他們能學會臺語,因為語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地基,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她不在乎孩子們學校的成績,只希望孩子們都能擁有夢想,有夢想才知道自己為何努力,才能慢慢長成自己想成為的人。而她能做的,不是干涉,而是不要讓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受傷。


#自由與保護之間的衡量,是每一個母親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空間。#


除了語言教育與家庭照顧,中島仍然保有自己的興趣──毛線編織。關於編織,她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除了編織時能適度淨空心靈,可說是一種自我療癒的修行以外,也是一種不怕犯錯的技藝,不像布料一刀剪下去就無法復原,毛線針腳走錯還可以拆開重來。這段話很有意思,編織時需要的沉靜專注,彷彿也反過來影響了性格,讓她變得更加穩定、有耐性。


來臺灣之前,中島本來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喜歡觀察,但不喜歡主動參與;這除了是她的個人特質,也是日本人習慣「待在團體中、不要做特別的事情引人注意」的習性使然。來臺灣之後,她變得更敢開口,「因為語言不通,不主動一點別人也不會理我。」


當然,有受到潛移默化的部分,也有至今仍然難以接受的部分──比如說,有去日本旅遊過的人都知道,日本人使用公用廁所的習慣很好,加上幾乎都是可以沖衛生紙的免治馬桶,不太會遺留衛生紙堆積的氣味,這些是因為從小被教育「要顧慮下一個使用者的心情」,但臺灣就不太一樣。這樣愛惜公物的好習慣被中島帶進長青學苑的教室,下課前同學們都會互相提醒要清潔桌面、關閉設備。另外還有一點始終無法習慣的就是臺灣的用路狀況,由於臺灣的馬路主要是針對汽車路權設計,習慣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中島常常在過斑馬線的時候被轉彎的車輛嚇到,「但最近有禮讓行人的法令,明顯已經好很多了。」這些小小的煩惱,說明某些文化面的根本差異,而臺灣的人們熱情、樂觀,讓中島學會「沒關係啦」的心態,不再那麼小心翼翼、循規蹈矩,而是多了一些屬於南方海島的奔放與自由。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中島會不會再一次選擇移居臺灣?她偏頭想了想,沒有太多猶豫:「會欸。」儘管生活不是百分之百的如意,有孩子、家庭、職場的壓力,她仍然覺得自己運氣很好,在臺灣遇到許多好人、好事,都是她無法割捨的美好記憶。但她偶爾也會想像,如果自己當年進入社會福利這一行,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當然,人生沒有如果,小時候想去考古的她,也沒想過長大之後努力挖掘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她是一位老師,是家庭照顧者,是母親,也是一位用「心」過日子的人。各種不同的角色編織成她的生命風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化,卻充滿溫柔動人的細節。透過這個「異鄉人」的眼睛,我們看到她如何融入土地與文化,如何用時間、耐性和愛心,把異鄉變成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