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長青學苑高齡友善關懷平台〈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影片中的主角王淑惠,完美詮釋了一位空巢期母親需要陪伴卻不願打擾子女的掙扎;現實生活中的她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充滿愛的家庭讓她長成一個溫柔而愛笑的人,生活中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有著細水長流的靜好歲月。
#小時候,大人總告訴我們「不該當個隨波逐流的人」。但仔細想想,所謂的「隨波逐流」不正是最自然、最符合天性的選擇嗎?那又有什麼不對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學生時期的淑惠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在那個大學還是窄門的年代,她就讀名列前茅的國立大學,「不是我會念書,只是鄉下比較沒那麼競爭。」她答得低調,顯然並不想在學歷上作文章。大學前的淑惠專注於學習,並沒有花太多時間探索自己的喜好,高中時跟著哥哥們選擇甲組(後來的自然組、第二類組),聯考後選填志願時也徵詢了哥哥們的意見,考量畢業後的就業狀況,進入即使是現在也相對冷門的都市計劃系,「讀了才發現,這個科系畢業後是大多會進入公務體系,跟政治的牽連比較深。」她思考片刻,攤攤手,「可能沒那麼適合我。」
稍微跟淑惠相處過就能感覺到,她是一個非常嚴以律己的人,學生時期就深切體現這點——即使在升學壓力極大的國、高中,她也有餘裕在維持成績的情況下做點「手工藝」,也就是當年臺灣經濟起飛時各家各戶很常見的家庭代工,除了補貼家用,也幫自己賺一點零用錢,「有一年暑假都在做這個,還存錢買了一支手錶。」說著,她露出了小女孩般的得意神情。家裡有五個小孩,處處都得用錢,除了父親的薪水,母親也得利用編織手藝賺外快,長姊自然而然擔起照顧四個弟弟妹妹的責任,「姊姊比媽媽還兇,哥哥曾經在外面被人家欺負,姊姊直接出去跟欺負哥哥的人打了一架……」
除了超級可靠的長姊,身為老么的淑惠上面還有三個非常疼愛自己的哥哥,由於身為警察的父親職務調動,小學短短六年就搬了三次家,孩子們因為頻繁轉學導致很難交到能持續聯絡的朋友,淑惠只能跟在哥哥屁股後面跑,兄妹間感情特別好。有多好?大哥開始工作後第一份薪水,就先幫還在讀高中的她配了一副隱形眼鏡,當時的隱形眼鏡還是新潮的奢侈品,而大哥的理由也很「直男」,就是「女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大學畢業時,最小的哥哥雖然也剛開始工作不久,卻分期付款買了一台摩托車給她,只為了方便她通勤。即使現在兄弟姊妹分散在世界各地,彼此之間感情還是十分緊密,只要哥哥回臺灣,都會特別排開事情一起到處玩。
雖然處處關懷,但卻不會過度控制,這是淑惠家的特別之處。後來,她離家讀大學,家人們也都樂見其成,認為能練習獨自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有那麼一次,姊姊因為我一通電話衝來臺南……」當時淑惠參加登山社的活動,暑假安排攀爬大霸尖山的行程,她打電話告訴家人自己要去爬山、會託同學回家拿登山裝備,姊姊聽說之後甚至沒有回電,人就直接就出現在臺南,嚴厲地告訴她「不可以去」。「夏天颱風多,印象那時候天氣預報狀況也不好,她才會說不行。」其實淑惠對這樣的限制並不反感,從小就很懂事的她知道家人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好,所以沒什麼反抗就接受了。年歲漸長,她不再爬難度很高的山,但還是依舊喜歡大自然,自己的小孩還在北部讀大學時,夫妻寒暑假都會親自開車接送小孩返鄉、返校,順道從東部一路玩下來;近年就是假日出門走走,尤其常去阿里山,除了嘉義有故鄉加成、回程可以順路探望姊姊以外,阿里山的雲海也是她最喜歡的景色之一:「美得不像人間,像仙境。」
#我和先生在學苑各自選喜歡的課程,從沒想過要綁定對方。結婚時他說不會限制我、會給我自由,真的說到做到。#
少女時期除了讀書、社團,還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戀愛。淑惠讀的科系女生很少,即使是同班的男生,也比較少人「向內發展」,「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還是會怕女生書讀太多,太有主見。」後來,她曾和班上一位男同學走得比較近,但因為畢業後自己開始工作、男生入伍,當時義務役時間比較長,又不像現在人手一機,兩人只能靠信件聯絡,服役跟服刑差不多,「看不見人,也講不到電話,整個人跟消失一樣……要怎麼交往?」對雙方來說都是考驗,過不了的,就像她的二哥被兵變;勉強通過考驗,感情也難免隨著時間和距離慢慢淡化,退伍後因為生命階段不同而分手也不在少數。
任職於公家機關、偶爾會輪值櫃檯的淑惠,因為服務良好、態度溫柔,常常被來辦事的民眾詢問是不是單身,然後就會看到他們偷偷摸摸帶著家裡年輕人跑來,其實也沒要辦什麼事情,就是想看一下彼此合不合眼緣。但淑惠有自己的想法與觀察,像是她比較喜歡讀甲組的男生,因為在她的經驗裡,甲組男生講話比較直接,但不太會有拐彎抹角的心機,相處起來比較輕鬆,「因為我也不精明,沒辦法計較那麼多。」
淑惠和先生是透過同事介紹認識的,一開始她不覺得會成,首要原因就是先生是她最不喜歡的商管科系出身,刻板印象中最最最精明的那種人;此外,先生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讓她擔心未來若是和他的家人們處不來,自己就會變成家裡的「外人」。兩人最後走到一起的的轉折點也很奇妙,那時淑惠下定決心要斬斷這段自己覺得不適合的感情,寫了一封分手信給先生,沒想到先生既沒有哭天搶地也不是浪漫挽回,而是回了「這樣我不知道怎麼跟我媽交代」——因為兩人已經見過彼此的父母了。有點荒謬,有點可愛,淑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接受了先生的說法,或許緣份來了,即使理智務實如她也擋不住。
當然,先生還是有許多讓淑惠喜歡的地方,像她沒事喜歡出門走走,但凡開口,先生從來不會潑她冷水。願意理解對方的興趣、甚至陪對方一起做自己不一定有興趣的事,這個體貼的行為已是難能可貴的優點;而最讓淑惠擔心的「聽媽媽的話」也並沒有朝她預期的方向走,婚後兩人討論搬家裝潢時,她和婆婆的想法不同調,平常話不多的先生卻堅定表示「這是我們要住的,以我們的意見為主」——這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讓她至今印象深刻。
#有人認為要先有愛再有婚姻,然而除了愛以外,努力成為彼此生活中的助力或許才是能走遠的關鍵。#
婚後一年,淑惠成為媽媽。一子一女的職業婦女生活讓她的生活永遠沒辦法「下班」,每天工作結束,得先去保母家把兩個孩子接回家照顧,嬰幼兒當然沒有睡過夜這回事,她就整夜睡睡醒醒,再靠意志力起床工作。因為日常生活有太多事情要做,時間壓力一大,就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那陣子淑惠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整個人瘦了一圈,吃藥吃了兩年多也不見效;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她連腳底都會痛,不得已只能停藥,直到後來無意間接觸到氣功,身體狀況才逐漸好轉。
公務機關會組織一些社團,提供底下的公務員選擇,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淑惠在二十多年前開始參與氣功社,這個社團並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打太極拳、健身,而是更偏向「內功」的打坐、冥想,「很奇妙,你會感覺到有一股氣流在體內運行。」我問「氣」是什麼,她思考了一下,並沒有太華麗複雜的解讀:「兩個人靠近的時候,會有一種熱熱的東西在之間流動,那就是氣。」她利用每天午休時間外出練習半小時氣功,重新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潛能,除了沉澱心情之外亦能集中精神。練氣功除了改變淑惠的身體狀況,也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漸漸沒辦法吃葷食,覺得魚啊、牛奶啊之類的東西有腥味,於是開始茹素;這陣子她擔心肌肉因為年齡而流失,才偶爾吃蛋補充營養。除此以外,她因為參與社團有了一群練完會一起去唱歌、跳舞的好朋友,即使大風大雨也會一起包計程車出門運動,這樣的經驗讓她更有動力參與學苑相關活動,甚至成為行政志工。
之所以會想擔任志工,是因為一個美好的經驗。有一次淑惠趕著回家煮午餐,完全沒注意到自己把錢包掉在巷口,沒過多久有個老先生來敲門,原來是撿到她的錢包,注意到證件上的住址便幫她送回家,錢包裡一樣東西都沒少。淑惠深受感動之餘,也冒出了應該要回饋這個社會的念頭,當時剛好有個朋友在學苑上課,便建議她可以來學苑應徵志工,有了初步接觸之後,她除了志工也成為學員,開始學畫畫、唱歌、運動……甚至,還成為高齡友善關懷平台的影片女主角,這是她從沒想過的一天。
#電影〈神隱少女〉裡有一句台詞:「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那些曾經的單純與美好,都成為成長的一部分,從未遠離。#
採訪結束之後,淑惠回家挑選適合放在專訪內的照片,在翻找照片的過程中,她突然意識到——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日常,原來每一個瞬間都有意義。她找出孩子們還小的時候一起出遊的照片、找出已經過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難得的合照,還找出母親在她結婚時為她親手編織的毛衣、打得厚實的棉被,「只是高雄那麼熱,從來沒機會拿出來用……現在也捨不得用了。」留下的不只是老物件,還有被人放在手心疼愛的感覺,沖淡了本應感傷的氛圍。
現如今淑惠的生活很充實,雖然孩子們皆已離巢,但除了學員和志工雙重身份,她的生活還有小鳥和貓咪陪伴。照片裡,她的肩膀上一邊站著小鳥、一邊趴著貓咪,畫面柔軟得像童話,「小貓是在某個颱風天出現在我們家陽台的,或許是貓媽媽放的吧。」照片中的小鳥和貓咪都已經離開,現在陪伴她的是一隻叫「豆豆」的橘貓,「牠很黏人,毛摸起來像綢緞……」談起動物家人,她原本就很溫柔的語氣更多了一些笑意。
隨著訪談梳理回憶,淑惠腦袋裡也盤桓著許多疑惑:當時為什麼會去填都市計劃系?為什麼沒有走自己的專業,而決定去稅捐處工作?為什麼會答應嫁給先生?但想不透也沒關係,擅長體諒、理解與接受的她,依然過得非常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