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人物專欄】大人說#024拓荒者──專訪顏太明






在你的想像中,所謂「成功」應該是什麼樣子? 

有人的成功是繼承家業發揚光大,有人的成功是胼手胝足力爭上游;有的人成功後志得意滿,有的人成功後不矜不伐顏太明是大多數人定義中的「成功人士」,他在決定退休後不貪戀過往輝煌,選擇過著學畫、旅行、當志工的簡單生活。你是否能理解他的選擇 


#把任何事情都當成挑戰,並欣然接受,是太明最突出的特質。# 


太明的父親在私人公司擔任電機維修人員母親則是全職家庭主婦,基層電機維修工作待遇並不加上家裡嗷嗷待哺的三姊弟他的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優渥國中畢業的父親體會學歷工作選擇權的影響對三姊弟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好好念書」然而由於家庭資源有限,父親權衡下決定集中火力栽培家中兩個兒子,要求國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師範學校的大姐先進入職場長大以後,太明才慢慢理解身為人父不得已以及姊姊為家庭做的犧牲,「姊姊從來沒說過什麼,我和哥哥總覺得對她有一份虧欠。」 


太明和哥哥都沒有讓家人失望,高等教育還是「窄門」的時代,兄弟倆成功回應父母的期望──他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考上當時因為不招收女生被戲稱為「軍校」的大同工學院(後整併改制為大同大學)高中時數學、化學表現優異的他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化工相關科系當然,求學路上的成功背後都是無法換算的取捨,太明高中之那段理應最熱鬧的童年沒有太多記憶放學後極少與同學社交畢業多年後接到國中同學來電,他還以為是詐騙而拒接,讓對方花了好多力氣、繞了一大圈才找回老同學進入大學之校園生活開始有了變化當時讀工學院的幾乎都是男生只能與外校聯誼增加認識異性朋友的機會過去比較內向的他,在大學開始擔任康樂、系代表交友圈擴大造成個性上的轉捩點擔任校方和學生之間、兩個班級之間的橋樑,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工作時對應人事物的方式。 


個性認真的太明,把處理系上事務這個沉重的任務當成一個成長機會,「(系學會事務)都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一個團隊在運作。」當時在學校附近的租屋處成為同學們的秘密據點許多同學沒事就一起煮水餃、火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當時他分別好幾組朋友約了不同時間沒想到其中一組朋友為了給他驚喜在約定時間以外出現,和另外一組朋友撞到一起,彼此也不在意,反而藉著這個機會玩在一起,足見太明的好人緣 


大學畢業太明考上特種預官,運氣還不錯的他被分發到仁武的單位除了回家方便以外,每個禮拜六、日除留守以外都可以休假軍旅生活必須和許多不在同溫層溝通跨出舒適圈這件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十分痛苦尤其當其中許多人都已經有一定工作經驗,不見得願意聽長官指令……但太明卻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該如何讓這些不一樣的人適應軍中規範、組織成一個真正團隊,是一種領導練習退伍前,當時長官希望他能「簽下去」,但個性無拘無束的他,覺得自己不適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軍旅生活,因此選擇準時退伍進入職場 


不巧的是,太明退伍時正好碰上第二次石油危機,化工產業深受其害相關工作更不好找,他決定回母校擔任研究助理但始終清楚這份工作只是一個暫時的棲所,研究助理想升職必須讀碩、博士,除此以外發展有限,因此回高雄化工產業服務的機會出現,太明也沒有太多猶豫,就此這間占了他大半人生的公司,一待就是近四十年的光陰 


負責擴建工程的基層化學工程師被主管帶去做研發實驗改善品品質及優化製程,這一小段時間對太明而言是培養和根的時期,勤勉的他只花了兩年多上基層主管,甚至跳過很多資深工程師這樣壓力不會很大嗎?「壓力當然大,前輩心裡一定會不舒服,但這也是一挑戰。基層主管除了要達成工廠的使命,更得不斷提升自我能力隨後他連接擔任研發處長、廠長主要任務變成產品和市場的開發,開始有許多出國開發當地市場的機會,除了本來就是主要客戶的美國、加拿大,亞洲、紐澳甚至非洲,太明總是以高階主管身份向各國經銷商介紹公司產品。幕僚沒把行程安排好,他埃及經過法蘭克福回台北,連關也不出,再搭上往新加坡的飛機轉往奧克蘭,到奧克蘭之後立刻開始拜訪客戶成為一段連續42小時沒能碰到床的瘋狂雖然很累,但從不同的角度看來,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差。太明笑著說。 


其中最特別的一次經驗是伊朗,由於當時中東局勢不穩定,父母和太太都很擔心他的安全,他到了當地才知道,原來民間生活並不如人們想像那麼可怕,反而因為是嚴格戒律的回教國家,鬧事的百姓很少除了交通以外的生活狀態都很穩定在有當地經銷商陪同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安全問題,太明甚至喜歡上當地烤牛肉沾優格洋蔥的獨特飲食方式,「一開始覺得很好吃,食物沒有太多變化,很快又膩了。沒錯,生長在充滿各種特色小吃的臺灣,挑嘴一點也是很合理 


接任中國大陸地區總經理後,太明開始專注在當地的業務開發,在陪業務人員出席各項經銷會議的同時,也用自己的雙腳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各省美食,「除了業務,也是因為本身喜歡玩啦看起來沉著其實內心住著一個每天都想出去玩的小男孩,雖然中國旅遊容易被貼上標籤,但撇開政治意識型態,太明還是相當喜歡這個國家的歷史和飲食文化熱愛各種挑戰的爬過一般人只在地理課本上讀過的三山五嶽,不靠纜車,光是陡峭的步道就讓人難以忘懷奇特美食方面,整隻的烤鱉、烤蟒蛇、烤蠍子、蛆炒蛋……人家端出來,他即使不喜歡也會嘗一口。什麼料理都敢嘗試的太明,唯獨就是不太會喝酒,然而擔任高級主管總有拒絕不完的應酬,面對政府官員或對方公司老闆,即使下屬有心幫忙擋酒,也總那麼一點困難,其實是很好用的技能,在人際關係上很吃香,不太會喝酒也是會影響工作的一個缺點。」不愧是總經理,竟然幫全世界愛喝酒的商務人士發現了一個繼續喝的正當理由 


#當主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把一群培養成適合公司的人才# 


2015到退休期間,太明回到臺北擔任公司執行副總兼公司發言人兼大陸地區總經理,這三樣工作每一樣獨立出來壓力都很大,但他卻一個人身兼多職年。問他秘訣是什麼,他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團隊」。重視員工福利的他總是親臨現場比如在天津時,他發現員工餐廳的伙食只有一個主菜他便立刻著手改善供餐內容;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據點他特別強化了辦公室照明……諸如此類,皆展現了他重視細節與親力親為的一。問他怎麼有辦法做到這程度,就是主管的工作內容。他理所當然地說「當然,也是公司獲利才有辦法爭取福利啦。 


公司挑選求職者時,「能力」和「態度」兩個條件孰後,面試官千古難題但在太明心中,他有非常明確的答案──態度優先,因為態度會決定一個人能力能成長到什麼程度「態度正確的人,會想要提升自己去符合團隊的需求。」他也曾經不被面試時的主考官看好,覺得他能力平庸,但他的工作表現卻遠遠出乎對方意料,爾後兩個人培養出革命情感,一起換單位打拼。如果優先考慮態度進公司後能力不符期待該怎麼辦?」聽到這個問題,太明笑了笑,顯然早就思考過該怎麼創造一個目標一致能力可用的團隊,這就是主管需要努力的部分。曾經獲利不穩定的中山據點總經理把他調過去,當年只期待能達成收支平衡,誰也想不到當年度就轉虧為盈並持續獲利太明自豪的點除了公司最在意的「業績另就針對當地工作環境和制度的大幅改善無論公司經營狀態好壞,員工都沒有挫敗、沒有委屈、並朝向公司的經營目標一致奮力努力,這是他最欣慰的地方。 


兩年前65歲的太明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當時身兼多職的他,工作和生活沒辦法完全區隔開來,即使假日聚餐或旅遊,都得時時刻刻注意手機簽核文件提出退休申請後,總經理找他談了幾次,他仍然堅定選擇退休接著他才發現退休是人生最大的挑戰之一,從忙碌有規律的生活模式,變成擁有所有時間的規劃權,他自由了,但一瞬間還是難免茫然。他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打探社會團體資訊尋找適合擔任志工的單位,有給職就不接了,錢夠用就好,他只想好好順順過做一些自己喜歡、收獲快樂的事情。 


#退休是人生最大的挑戰,是重新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雖然過去多數時間被工作填滿,但太明生活也有柔軟的一面。以當來說較為晚婚的太明,其實有那麼一點宿命論原本與畢業後交往的女朋友論及婚嫁,女方家人因為失手摔破碗而決定推遲訂婚時間,就是這個時間差,女方檢查出罹患癌症,最後治療失敗離開人世「如果當時訂婚,人生走向或許就不同了。」太明苦笑年輕的他曾經因為好玩跑去算命,當時的師父告訴他「第三任女朋友才是結婚對象」,無論是注定還是受了暗示但最後和他走入婚姻的,的確是第三任女朋友,也是現在的太太 


認識太太態度並不積極,原本以為沒機會繼續相處下去,沒想到兩人在同事的婚禮上再次遇見,太明是新娘的同事、太太是新娘朋友他才知道原來她並不是故意不理他,而是工作常常忙到晚上八、九點,真的沒有時間保持聯絡,兩人自此才終於開始交往。婚後對於小孩的問題,夫妻倆也是抱持隨緣的態度,婚後三年某次兩人去墾丁旅遊,經過車城知名的宮廟,平常不會特別去拜拜的太明心血來潮了籤,那支籤的大意是「近日會有好消息」,回高雄之後沒過多久真的得償所願,「我的工作、婚姻、孩子……很多事情都有不知名的力量給了指示,真的很難忘。雖不迷信但寧可信其有的太明,因此認知到凡事無須強求,暫時的不順遂也無須太在意。 


忙於工作的太明而言該如何勻出時間陪伴太太和兒子」成為一項艱難的考驗。公司外派到中國時正值兒子的青春期,他心中最放不下的還是家庭這一塊,幸好太太全力支持他的決定、承擔所有責任,雖然幾乎沒有參與到兒子的高中生活,但因為每個月都要回臺灣一到兩次會議疏離感不至於那麼重。起先,太明總覺得不該和孩子當平輩,要有父母的樣子在兒子國三某一天,父子因細故發生爭執,兒子一氣之下就騎著腳踏車離開家門,他才驚覺不能用上對下的手段和孩子相處,或許當朋友會是讓孩子更能敞開心扉的方法,加上那時候外派,他回家的時間比較少,觀念改變加上拉開距離,父子之間的關係才逐漸和緩。但對於教育方面,太明和父親不同,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希望讓孩子自己發揮選擇,「他開心就好。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關係會更好。」 


現在,太明和兒子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不會把自己的期望加諸兒子身上,當兒子稍微有一點出乎意料的表現,夫妻倆都特別高興,兒子對未來有明確的想法決定進入數位行銷行業、規劃出國念書種種都讓開始佩服兒子行動力。當然,有這樣的爸爸,即使不過於要求,無形中會有壓力「多少,但他至少現在他英文就比我好提到兒子的太明,語氣帶點人父甜蜜的驕傲。 


#對一個人的敬重,不是因為年紀或身份,而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與人格特質# 


平時低調得不得了的太明,前從未提過自己過去的經歷,決定接受〈大人說〉訪談,其實也猶豫再三,擔心說得太多像在彰顯功績但他接受訪談的用意,其實是希望能吸引更多退休人士加入樂齡學習或社會服務的行列,讓大家能體會到他忙碌一生後此刻終於擁有自由樂趣──正是這種「共好」的期待,讓他活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2024年12月25日

【苑務公告】114年苑本部/社區公費班網路報名開放公告

**113/12/25(三)16:00:目前系統已重開完成,經測試已可正常選課。**

**113/12/25(三)12:44:目前系統重開中,請稍晚再嘗試!**

**113/12/25(三)11:05:目前系統已修復,請剛剛網路報名無法選課的同學重新登入嘗試!**


即日起至114/1/3(五)開放114年苑本部/社區公費班網路報名囉!目前因瞬間流量過大,報名網站部分課程出現BUG,可能暫時會有無法選課的問題,目前系統工程師緊急正搶修中。


若在課程列表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課程,請稍候片刻,修復後會修正公告內容。網路報名會開放到114/1/3(五),屆時會與現場報名的學員一起抽籤,晚一點報名不影響錄取機率,請同學們放心。


報名前請務必閱讀簡章說明,報名時遇到任何問題歡迎來電(07)771-5370詢問,或帶著手機至學苑辦公室,由專員協助排除問題喔!


📝 網路報名&查詢系統 點此報名

🔵 114年苑本部公費班簡章下載 下載

🟡 114年社區公費班簡章下載 下載

🟢 114年第一期(3-6月)樂活自費班簡章下載 下載

⚫ v簡章修正公告 點此閱讀

2024年12月20日

【課程公告】114年度公費班簡章內容修正公告

本簡章修正公告將持續更新,同學報名前請務必留意更新之課程資訊。



🔵114年【苑本部公費班】簡章修正🔵
▍第16頁:〈AS029 臺語聽、講、寫〉教師重新媒合中。
▍第25頁:〈AS071 草、楷、隸、行書法班〉修正為〈AS071 楷、隸、行書法班〉,本課程並無教授草書,教材費修正為每學期300元。

🟡114年【社區公費班】簡章修正🟡
▍第8~9頁:位於「楠梓老人活動中心」之所有課程(BA001~BA008),場地維護費每學期調整為100元。
▍第12頁:〈BB008 有氧律動單人舞〉助教姓名:李慧敏。
▍第17頁:〈BD016 太極氣功〉上課時間修正為每週三、五的08:20~09:50。
▍第18頁:〈BE001 太極拳〉上課地點修正為「文化中心至德堂前走廊」。
▍第23頁:〈BM007 詩詞欣賞:五代北宋詞〉教師重新媒合中。

🟠114年【大岡山地區公費班】簡章修正🟠
▍第3頁:〈BN005 快樂體適能〉修正為〈BN005 健康促進〉,改由林淑華老師授課,上課時間修正為每周五08:30~10:30。

🟢114年【第一期樂活自費班】簡章修正🟢
▍第10頁:〈FS035 手捲電子琴〉招生人數修正為27人。
▍第11頁:〈FS054 樂齡皮拉提斯基礎課程〉,上課時間修正為每周五08:30~10:00。



🔵114年苑本部公費班簡章下載:https://reurl.cc/6jQR2b
🟡114年社區公費班簡章下載:https://reurl.cc/aZ4gp3
🟠114年大岡山地區公費班簡章下載:https://reurl.cc/RLyo1r
🟢114年第一期(3-6月)樂活自費班簡章下載:https://reurl.cc/NbyoXp

2024年12月18日

【課程公告】114年公、自費課程簡章紙本與電子版同步出爐,12/19(四)08:00起開放索取紙本簡章


感謝同學們耐心等候,今天終於可以為大家帶來簡章的好消息啦!


114年公、自費課程【紙本版】、【電子版】簡章同步出爐,12/19(四)08:00起開放苑本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長青綜合服務中心一樓服務台&四樓大廳)現場索取【紙本版】,等不及的同學也可以先點選下方連結確認【電子版】內容。預計12/20開始「陸續配送」至社區單位(詳細地點請參考本文附圖),配送送達有先後順序問題,所以若要就近到社區單位索取簡章的話,建議至少隔日(12/21後)再去索取或去電社區簡章放置點確認,才不會因為配送時間差或社區單位開放時間問題而白跑一趟喔。


邀請熟齡高雄市民加入四維長青學苑,享受豐富愉悅的退休生活!相關規定請查閱簡章說明,若有疑問歡迎來電(07)771-5370、(07)771-5371洽詢。


近日接獲多次冒名詐騙舉報,再次提醒您:四維長青學苑「絕對不會」透過Line個人帳號或群組聯繫任何一位學員,所有對外資訊僅會公告於「高雄市四維長青學苑官網」及「高雄市四維長青學苑臉書粉絲專頁」,其餘網路資訊切勿盡信,請先電話求證。千萬小心、不要上當!


▍苑本部/社區公費班網路&郵寄報名:113/12/25(三)-114/1/3(五)

▍社區公費班現場報名:114/1/13(一)-1/17(五)

▍苑本部公費班現場報名:114/1/20(一)-1/23(四)

▍第一期(3-6月)樂活自費班網路&現場報名:114/2/10(一)-2/21(五)

-

歡迎多加利用電子版簡章及網路報名,除了不必冒著寒風出門以外,還可以響應減碳生活喔!(請注意,目前尚未開放網路報名,非表定網路報名期間登入系統之報名資料將全數清空。


▍114年苑本部公費班簡章 下載

▍114年社區公費班簡章 下載

▍114年大岡山地區公費班簡章 下載

▍114年第一期(3-6月)樂活自費班簡章 下載






2024年12月13日

【人物專欄】大人說#020妳離開以後──專訪被留下來的人,或是離開的人




 

事情發生得很突然,那陣子她偶爾會感覺胸悶、貧血,半年內做了兩次全身健康檢查,只有肺部照出小白點,追蹤後也確認不是大問題。一月,她跟弟弟傍晚出門散步,走到一半突然喘不過氣,在急診等了一個晚上轉單人病房。兩天後檢查報告出爐,是血癌。

從臺北趕回來聽報告的我笑著跟她說:「欸,這是韓劇女主角才會得的美女病,妳沒看過女主角得大腸癌吧!」然後我轉身走出病房,打電話給人在桃園工作的妹妹,還沒開口就蹲在護理站旁邊的角落哭到站不起來,妹妹在電話那頭急得大罵,真正意義上的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

那時還是哭得太早了。五天後的清晨她離開,過世的時候還不滿55歲。


有人死去時你若害怕悲傷,就想像死去的人是你自己。──徐珮芬,〈憂鬱治療指南〉


孩子們都叫她小美。

雖然常被別人說母女感情很好,但「感情好」這個說法對孩子們來說是過於矯情了。或許是因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小美脆弱的一面,她並不是一般父母那種有點距離感的長輩形象,反而更像看著彼此成長的朋友。

從有記憶以來,小美一直身兼數職:平日的她是會計,假日的她是書法老師;回好婆*家時是孝順的女兒,在家裡是身兼父職的母親;偶爾,也會是一個被當成討債鬼的媳婦。在半夜一通又一通陌生來電之間,她獨自面對家庭的入侵者,昏黃的床頭燈在白牆上勾勒出顫抖的背影,日復一日彷彿烙印;但天亮時,她又會唱著自創的起床歌,把賴床的孩子們撈出棉被海。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創早安歌的旋律和歌詞:大太陽曬到一個小呀小屁股,媽媽呀最疼一個小呀小嘟嘟……拉開窗簾陽光總是那麼刺眼,剛睡醒的我們無法看清楚她的眼淚。

在工作者與母親的夾縫之間,她和好婆躲在小房間,低聲討論下學期的學費來源,但我知道記帳簿在那個沒上鎖的木頭抽屜,密密麻麻都是透支,沒有半筆用在她自己身上。

以第三人稱旁觀她的人生,常常覺得她的選擇很笨,總有許多的「如果是我,我才不會⋯⋯」,我很晚才知道那些看似很笨的選擇,背後全是自由與責任之間的衡量與妥協。

那段時間生活破破爛爛,但小美幾乎不曾對我們情緒失控。只有那麼一次,唯一一次,她疲倦地對我說:「早知道就不把妳們帶在身邊。」這件事情在記憶裡模糊得像個未完成的夢,脈絡都碎了,只有那句話震耳欲聾。長大後我無意間想起,問小美是否記得自己講過這樣的話,記性和我一樣差的她想了很久很久,最終搖搖頭。然後她說她從來沒有真的這樣想過,她不後悔,她很愛我們。


如果那些看起來很笨的選擇都不算愛,那愛又是什麼?所以我相信。


面對婚姻中謊言與背叛,小美也曾像其他人一樣問過自己:「為什麼是我?」

她的一生不特別好也不特別糟(當然,這已是後見之明):強褓中被無法生育的外省夫婦收養,得以脫離窮困的原生家庭,受過高等教育的養父母視她如親生;聽話得有點傻的她謹守本份,學生時期專心唸書,唯一的興趣就是寫書法,寫到代表學校出去比賽、得了幾個小獎;文藝青年卻沒有走上藝術那條路,保守的她選擇相對穩定的商科,畢業後進入職場,和老闆的朋友談戀愛,初戀即結婚。她也不知道是哪一步出了錯。

每次聽到這我都忿忿不平。我告訴她不需要反省自己,追根究底哪有什麼了不起的理由,不過是人的劣根性。

她第一個反應是憤怒,帶著三個孩子和婆婆搭上往台北的飛機,想拼回屬於自己的家。在一個平常應該被催促上床睡覺的時間,我們先是去了「阿姨」工作的地方,找不到人又去了阿姨的家,對方不肯開門,只是透過對講機機械式地重複「人不在我這裡」——我不太確定是哪個人,總之名為爸爸的那個人並沒有因此回家。接著是沮喪,小美在某個忍無可忍的深夜帶著三個孩子離家出走,我們住進圓環旁邊一間燈光昏暗的旅館,接待大廳掛著巨幅浮世繪,門房是一個蒼白得像吸血鬼的先生,眼色好得不得了,「吵完還是得回家啦。」他一面辦入住一面說。我想,他當時一定很怕我們在他的房間裡燒炭吧。

但小美沒有。她從來不曾選擇相對輕鬆的那條路。

天亮後,我們一起回好婆家住了好一陣子。那戶老舊的教職員宿舍成為孩子們童年裡最重要的場景之一:如今在文創商品上才能看到的老窗花,是宿舍裡隨處可見的造型;木門上安的是用一根鐵絲就可以輕鬆撬開的門扣;廁所和浴室都在室外,萬一一個不小心半夜想上廁所,身邊的人又搖不醒時,就只能憋尿到天亮了。當時我們並不真正理解搬遷的意義,雖然不舒適,卻又敏銳地感受到當下的氛圍不適合抱怨吵鬧。

總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變壞,我倒不覺得這是一個直接的等式。單親家庭的孩子只是被迫提早了解愛與家庭的真相,而所謂「變壞」,只是一部分的人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質問社會「為什麼是我」。那是無以名狀的憤怒,無所謂好壞。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媽媽,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好媽媽。身為子女,我只希望小美是一個快樂的人──不追求「好」,也不需要把自己當成「媽媽」。


從那時候開始,小美總說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她一生都懷抱著同樣的內疚,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好好念書、沒辦法找到更高薪的工作,讓孩子們過著「她覺得」物質匱乏的童年;責備自己沒辦法每天下班準備晚餐,只能讓孩子們日復一日吃著高油高鹽的外食,連上學帶的便當都只能是一根香腸一顆蛋,最多加一球小白菜。看著別人家的小孩,許多父母可能會說「你看人家這麼優秀,你怎麼會⋯⋯」,小美卻是說「妳應該能有更好的發展,是我沒能力…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稱得上是一個好媽媽?

即使我已經老得超過她生孩子甚至成為單親媽媽的年紀了,還是說出不一個明確的評分標準──工作優先,就很難顧全家庭;子女優先,伴侶的排序自然後退……或許,正是在追求成為一個好媽媽的過程中,她犧牲的不只身心靈的自由,還有更多年輕的她未曾想到的東西。但如果問我:她是不是一個好媽媽?我的答案絕對是「壓倒性好評*」。雖然我這輩子也只能是她的女兒,沒有所謂對照組能拿來比較,但畢竟她是我媽,我說了算。

明明家裡經濟拮据,小美卻從來不曾阻止任何一個孩子發展興趣。凡是喜歡的書,她總會掏錢讓我一本本帶回家;跟其他禁止孩子看漫畫的家長截然不同,她為中學時期沈迷畫漫畫、寫故事的我設定了「租書店時間」,每到週五晚上固定一起去租書店,自己挑選假日想看的漫畫;當我說要念「畢業即失業」的歷史系,她也不曾像其他師長一樣問我「那妳未來要做什麼」、「要不要考慮其他科系」,而是親自陪我到外縣市的大學面試,「妳去念歷史系,以後我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聽了。」最喜歡二月河和金庸的她,笑著這樣說。

仔細想想,我甚至沒說過幾個故事給她聽,反而在歷史系學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辯證法,每天找她爭「舍利子到底是不是結石」、「支持臺灣地位未定論的人到底是不是1450*」(沒錯,我們連政治立場都相反)。套一句她常說的玩笑話,就是「念歷史系的都憤世嫉俗又愛辯論,是永遠的在野黨」,此外還真沒什麼實質用處,不知道這可不可以說是具象化的「慈母多敗兒」呢?

小美當然也有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她喜歡書法,雖然假日在國語日報帶兒童書法課,但櫃子裡藏著始終沒時間拿出來用的、厲害的字帖和筆,幾乎從未只為自己而寫;等孩子們大了,經濟稍微寬裕,朋友邀請她一起玩拼布,她興奮得像個剛入學的小學生,找我們陪她到手作材料店挑選工具和布樣,小心翼翼地比較每堂課的價格,我說好玩就好,她說不行。快樂還得用金錢去衡量划不划算嗎?怎麼只有在自己身上,她才計較那一、兩百元新台幣?

然而,即使生活中有多少快樂、孩子們有多愛她,蹣跚走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上的她,還是疲倦而愧疚地對我們說:「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不,是我們該說對不起。我們才不是好孩子。


被遺忘的人,比失去記憶的人更悲傷;被留下來的人,比離開的人更折磨。


過世之前幾年,年滿五十歲的小美偶爾會忘東忘西。

明顯感受到自己的老化,她看似鎮定,其實慌張得很。某次她從幼兒園下班後滿面愁容,跟我們說今天被小朋友叫「阿嬤」,

我們不懂她的憂愁,畢竟她的孩子們一個個都接近三十歲了,要不是晚婚,她早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阿嬤。她開始忘記遠房親戚的名字,「那個誰」成為許多人的代號,工作時她仍然是那個有條不紊、可靠的會計孫小姐,回到生活,有時候連買便當都會忘記叫老闆不要放自己最討厭的豆芽菜。

其實,孩子們卻從來沒有發現她正在老去,在我眼裡她連長相都和十歲那年的合照一樣,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媽媽」,所以才叫小美呀!「生什麼病我都可以照顧妳,但是如果妳忘記我,我會把妳送去養老院喔!」我總是這樣恐嚇她,以玩笑掩飾被遺忘的不安。我想,那時的我並沒有真正理解這件事——被遺忘的人,比失去記憶的人更悲傷;被留下來的人,比離開的人更折磨。該害怕的人其實是我自己。

奇怪的是,小美和我們相處了三十年,最後幾天的相處細節卻像吸了水膨脹的海綿,快樂的記憶被壓縮到幾乎看不見,細節卻被無限放大:被口罩印出壓痕的臉頰、注射太多液體變得浮腫蒼白的手、在我們幫她收拾排泄物時愧疚的神情,還有她最引以為傲的字體變得歪歪斜斜,緩慢而吃力,只寫下了一個「乖」。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直到父母過世,我們才算真正長大成人。


十五歲的時候,總以為十八歲就是大人;但當我來到二十五歲、三十五歲甚至四十五歲,我才知道所謂「大人」只是一種社會對自己、或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偶爾會懷念永遠都有地方可以「回去」的日子,偶爾會因為自己沒有符合小美心中的「乖」,而在某個時刻突然哭得像迷路的幼兒。我想,即使到了八十五歲,我們終究還是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人,並且習慣「失去」這件事吧?但是,我們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中記得人類的柔軟與脆弱,我們終會理解每個人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樣子,每一種表情都其來有自。

人生是關於失去的練習,我們或許永遠做不好,那也無所謂。既然最終我們都將成為離開的人,那現在能做的,只有把美好的記憶留給即將被留下來的人。

Fin.

*好婆:中國蘇州方言,這邊意指外婆。

*1450:民進黨支持者。

*壓倒性好評:Steam平台上對遊戲的評價,正向最高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