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成功是繼承家業、發揚光大,有人的成功是胼手胝足、力爭上游;有的人成功後志得意滿,有的人成功後不矜不伐。顏太明是大多數人定義中的「成功人士」,但他在決定退休後不貪戀過往輝煌,選擇過著學畫、旅行、當志工的簡單生活。你是否能理解他的選擇呢?
#把任何事情都當成挑戰,並欣然接受,是太明最突出的特質。#
太明的父親在私人公司擔任電機維修人員,母親則是全職家庭主婦,基層電機維修工作在當時待遇並不算高,加上家裡嗷嗷待哺的三姊弟,他的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優渥。國中畢業的父親體會過學歷對工作選擇權的影響,對三姊弟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好好念書」。然而由於家庭資源有限,父親權衡下決定集中火力栽培家中兩個兒子,要求國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師範學校的大姐先進入職場。長大以後,太明才慢慢理解身為人父的不得已,以及姊姊為家庭做出的犧牲,「姊姊從來沒說過什麼,但我和哥哥總覺得對她有一份虧欠。」
太明和哥哥都沒有讓家人失望,在高等教育還是「窄門」的時代,兄弟倆成功回應了父母的期望──他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考上當時因為不招收女生而被戲稱為「軍校」的大同工學院(後整併改制為大同大學),高中時數學、化學表現優異的他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化工相關科系。當然,求學路上的成功背後都是無法換算的取捨,太明對高中之前那段理應最熱鬧的童年沒有太多記憶,放學後的他極少與同學社交,畢業多年後接到國中同學來電,他還以為是詐騙而拒接,讓對方花了好多力氣、繞了一大圈才找回老同學。進入大學之後校園生活開始有了變化,當時讀工學院的幾乎都是男生,只能與外校聯誼增加認識異性朋友的機會,過去比較內向的他,在大學開始擔任康樂、系代表,交友圈擴大造成他個性上的轉捩點,擔任校方和學生之間、兩個班級之間的橋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未來工作時對應人事物的方式。
個性認真的太明,把處理系上事務這個沉重的任務當成一個成長的機會,「(系學會事務)都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一個團隊在運作。」他當時在學校附近的租屋處成為同學們的秘密據點,許多同學沒事就會一起來煮水餃、火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當時他分別與好幾組朋友約了不同時間慶祝生日,沒想到其中一組朋友為了給他驚喜,在約定時間以外出現,和另外一組朋友撞到一起,彼此也不在意,反而藉著這個機會玩在一起,足見太明的好人緣。
大學畢業,太明考上特種預官,運氣還不錯的他被分發到仁武的單位,除了回家方便以外,每個禮拜六、日除了留守以外都可以休假。軍旅生活必須和許多不在同溫層的人溝通,跨出舒適圈這件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十分痛苦,尤其當其中許多人都已經有一定工作經驗,不見得願意聽長官指令……但太明卻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該如何讓這些「不一樣」的人適應軍中規範、組織成一個真正的團隊,正是一種領導練習。退伍前,當時長官很希望他能「簽下去」,但個性無拘無束的他,覺得自己不適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軍旅生活,因此選擇準時退伍進入職場。
不巧的是,太明退伍時正好碰上第二次石油危機,化工產業深受其害,相關工作更不好找,他雖決定回母校擔任研究助理,但始終清楚這份工作只是一個暫時的棲所,研究助理想升職必須攻讀碩、博士,除此以外發展有限,因此當回高雄化工產業服務的機會出現,太明也沒有太多猶豫,就此踏入這間占了他大半人生的公司,一待就是近四十年的光陰。
從負責擴建工程的基層化學工程師,到被主管帶去做研發實驗、改善產品品質及優化製程,這一小段時間對太明而言是培養和紮根的時期,勤勉的他只花了兩年多就當上基層主管,甚至跳過很多資深工程師。這樣壓力不會很大嗎?「(壓力)當然大,前輩心裡一定會不舒服,但這也是一種挑戰。」基層主管除了要達成工廠的使命,更得不斷提升自我能力;隨後他連接擔任研發處長、廠長,主要任務變成產品和市場的開發,開始有許多出國開發當地市場的機會,除了本來就是主要客戶的美國、加拿大,亞洲、紐澳甚至非洲,太明總是以高階主管身份向各國經銷商介紹公司產品。某次幕僚沒把行程安排好,他從埃及經過法蘭克福回台北,連關也不出,再搭上往新加坡的飛機轉往奧克蘭,到奧克蘭之後立刻開始拜訪客戶,成為一段連續42小時沒能碰到床的瘋狂旅程,「雖然很累,但從不同的角度看來,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差。」太明笑著說。
其中最特別的一次經驗是伊朗,由於當時中東局勢不穩定,父母和太太都很擔心他的安全,他到了當地才知道,原來民間生活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反而因為是有嚴格戒律的回教國家,鬧事的百姓很少,除了交通以外的生活狀態都很穩定,在有當地經銷商陪同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安全問題,太明甚至喜歡上當地烤牛肉沾優格洋蔥的獨特飲食方式,「一開始覺得很好吃,但食物沒有太多變化,很快又膩了。」沒錯,生長在充滿各種特色小吃的臺灣,挑嘴一點也是很合理的。
接任中國大陸地區總經理後,太明開始專注在當地的業務開發,在陪業務人員出席各項經銷會議的同時,也用自己的雙腳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各省美食,「除了業務,也是因為本身喜歡玩啦!」他看起來沉著,其實內心住著一個每天都想出去玩的小男孩,雖然到中國旅遊容易被貼上標籤,但撇開政治意識型態,太明還是相當喜歡這個國家的歷史和飲食文化。熱愛各種挑戰的他爬過一般人只在地理課本上讀過的三山五嶽,不靠纜車,光是陡峭的步道就讓人難以忘懷;奇特美食方面,他過吃整隻的烤鱉、烤蟒蛇、烤蠍子、蛆蛆炒蛋……人家端出來,他即使不喜歡也會嘗一口。什麼料理都敢嘗試的太明,唯獨就是不太會喝酒,然而擔任高級主管總有拒絕不完的應酬,面對政府官員或對方公司老闆,即使下屬有心幫忙擋酒,也總有那麼一點困難,「其實「喝」是很好用的技能,在人際關係上很吃香,不太會喝酒也是會影響工作的一個缺點。」不愧是總經理,竟然幫全世界愛喝酒的商務人士發現了一個繼續喝的正當理由。
#當主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把一群「人」培養成適合公司的「人才」。#
2015年到退休期間,太明回到臺北擔任公司執行副總兼公司發言人兼大陸地區總經理,這三樣工作每一樣獨立出來壓力都很大,但他卻一個人身兼多職數年。問他秘訣是什麼,他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團隊」。重視員工福利的他總是親臨現場,比如在天津時,他發現員工餐廳的伙食只有一個主菜,他便立刻著手改善供餐內容;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的據點,他特別強化了辦公室照明……諸如此類,皆展現了他重視細節與親力親為的一面。問他怎麼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這些就是主管的工作內容。」他理所當然地說,「當然,也是要公司獲利才有辦法爭取福利啦。」
公司挑選求職者時,「能力」和「態度」兩個條件孰前孰後,是面試官的千古難題。但在太明心中,他有非常明確的答案──態度優先,因為態度會決定一個人能力能成長到什麼程度,「態度正確的人,會想要提升自己去符合團隊的需求。」他也曾經不被面試時的主考官看好,覺得他能力平庸,但他的工作表現卻遠遠出乎對方意料,爾後兩個人更培養出革命情感,一起換單位打拼。「如果優先考慮態度,但員工進公司後能力不符期待該怎麼辦?」聽到這個問題,太明笑了笑,顯然早就思考過:「該怎麼創造出一個目標一致且能力可用的團隊,這就是主管需要努力的部分。」曾經獲利不穩定的中山據點,總經理把他調過去,當年只期待能達成收支平衡,誰也想不到當年度就轉虧為盈並持續獲利。太明自豪的點除了公司最在意的「業績」外,另就針對當地工作環境和制度的大幅改善,無論公司經營狀態好壞,員工都沒有挫敗、沒有委屈、並朝向公司的經營目標一致奮力努力,這是他最欣慰的地方。
兩年前,65歲的太明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當時身兼多職的他,工作和生活沒辦法完全區隔開來,即使假日聚餐或旅遊,都得時時刻刻注意手機簽核文件。提出退休申請後,總經理找他談了幾次,他仍然堅定選擇退休;接著他才發現:退休是人生最大的挑戰之一,從忙碌而有規律的生活模式,變成擁有所有時間的規劃權,他自由了,但一瞬間還是難免茫然。他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打探社會團體資訊、尋找適合擔任志工的單位,有給職就不接了,錢夠用就好,他只想好好玩、順順過,做一些自己喜歡、收獲快樂的事情。
#退休是人生最大的挑戰,是重新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雖然過去多數時間被工作填滿,但太明在生活中也有柔軟的一面。以當年來說較為晚婚的太明,其實有那麼一點「宿命論」,原本與畢業後交往的女朋友論及婚嫁,但女方家人因為失手摔破碗而決定推遲訂婚時間,就是這個時間差,女方檢查出罹患癌症,最後治療失敗離開人世,「如果當時訂婚,人生走向或許就不同了。」太明苦笑。年輕的他也曾經因為好玩跑去算命,當時的師父告訴他「第三任女朋友才是結婚對象」,無論是注定還是受了暗示,但最後和他走入婚姻的,的確是第三任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太太。
剛認識時,太太態度並不積極,原本以為沒機會繼續相處下去,沒想到兩人在同事的婚禮上再次遇見,太明是新娘的同事、太太是新娘的朋友,他才知道原來她並不是故意不理他,而是工作常常忙到晚上八、九點,真的沒有時間保持聯絡,兩人自此才終於開始交往。婚後對於小孩的問題,夫妻倆也是抱持隨緣的態度,婚後三年某次兩人去墾丁旅遊,經過車城知名的宮廟,平常不會特別去拜拜的太明心血來潮求了籤,那支籤的大意是「近日會有好消息」,回高雄之後沒過多久還真的得償所願,「我的工作、婚姻、孩子……很多事情都有不知名的力量給了我指示,真的很難忘。」雖不迷信但寧可信其有的太明,因此認知到凡事無須強求,暫時的不順遂也無須太過在意。
對忙於工作的太明而言,「該如何勻出時間陪伴太太和兒子」成為一項艱難的考驗。被公司外派到中國時正值兒子的青春期,他心中最放不下的還是家庭這一塊,幸好太太全力支持他的決定、承擔所有責任,雖然幾乎沒有參與到兒子的高中生活,但因為每個月都要回臺灣開一到兩次會議,疏離感不至於那麼重。起先,太明總覺得不該和孩子當平輩,「要有父母的樣子」,在兒子國三某一天,父子因細故發生爭執,兒子一氣之下就騎著腳踏車離開家門,他才驚覺不能用上對下的手段和孩子相處,或許當朋友會是讓孩子更能敞開心扉的方法,加上那時候外派,他回家的時間比較少,觀念改變加上拉開距離,父子之間的關係才逐漸和緩。但對於教育方面,太明和父親不同,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希望讓孩子自己發揮、選擇,「他開心就好。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關係會更好。」
現在,太明和兒子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不會把自己的期望加諸兒子身上,當兒子稍微有一點出乎意料的表現,夫妻倆都特別高興,兒子對未來有明確的想法,決定進入數位行銷行業、規劃出國念書,種種都讓太明開始佩服兒子的行動力。當然,有這樣的爸爸,即使不過於要求,無形中還是會有壓力,「多少會,但他至少現在他英文就比我好。」提到兒子的太明,語氣帶點人父甜蜜的驕傲。
#對一個人的敬重,不是因為年紀或身份,而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與人格特質。#
平時低調得不得了的太明,此前從未提過自己過去的經歷,決定接受〈大人說〉訪談,他其實也猶豫再三,擔心說得太多像在彰顯功績。但他接受訪談的真正用意,其實是希望能吸引更多退休人士加入樂齡學習或社會服務的行列,讓大家能體會到他忙碌一生後、此刻終於擁有的自由與樂趣──正是這種「共好」的期待,讓他活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