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人物專欄】大人說#022探索者──專訪陳碧同






從志工性質的樂活學習大使,到四維長青學苑正式開課的講師,這一條路陳碧同走了七年。僅僅憑藉對高雄的熱情,他在生活與工作之間擠出時間,直到現在仍在持續進修文史、觀光等課程,不為名、不為利,只因為這樣做「很快樂」──當許多人還在思考人生應該追求什麼的時候,他已經放膽邁開腳步,走在前往目標的路上了。

#「沒有哪一段人生經歷是浪費時間。」正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造就了碧同精彩豐富的每一天。#

多年來深耕高雄的碧同其實並不是在地人,而是道道地地的嘉義子弟。從小喜歡探險的他在民雄讀高中,大家聞之色變的民雄鬼屋是他學生時代的遊樂場,「就像是隔壁鄰居家的感覺,沒什麼好怕的,那座古井都已經被石頭塞滿……」從他輕快的話語中,可以猜得到當年的他一定是一個讓父母頭疼的調皮鬼。高中畢業後,碧同沒考上理想的學校,當下就決定要直接進入職場;當時,其中一位同學的表哥在板橋某間電子廠擔任廠長,廠區正在招募產線工人,除了包吃包住以外,工作內容也僅是焊接電容線,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便一起北上闖蕩。

家境小康讓碧同的個性中帶有一種獨特的樂天感,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態度很隨緣,「反正家裡沒有缺我這份薪水。」到臺北之後,電子廠工作僅僅做了四個月,他就發現這份工作因為入門門檻太低、取代性很高,他就自己搭車到新莊、中和的工業區,沿路看每一家工廠門口有沒有貼招聘紅紙,沒想到還真的被他找到一家外銷成衣工廠在徵求外勤人員,他主要負責送樣版、跑印染會、紡拓會、銀行、報關行和貿易公司,「我找工作不會挑產業,做得來就都試試看。」這份工作沒有業績壓力,又可以在外面跑來跑去,特別適合靜不下來的他。幾個月後他收到國防部寄來的兵單,便順勢回到嘉義,成為再一次轉換跑道的契機。等待入伍通知時,碧同又向鄰居拜師,學習日式欄間雕刻。「欄間」是日本和室內的一種特殊木雕裝飾,當時由於臺灣木材多、品質好,都是由臺灣師傅雕好之後再銷售到日本。從學磨刀開始,到最後連橋樑的雕刻技法都略知一二,對傳統文化工藝很有興趣的碧同樂在其中。只可惜不久後他就被徵召入伍,無法在這個即將失傳的領域持續深耕。

碧同被編進兵器連擔任砲手,負責操作81迫擊砲。許多人覺得當義務役是浪費時間,他卻不以為然:「沒有哪一段人生經歷是浪費時間。」或許是當兵時每天固定運動的關係,他從小到大的過敏症狀意外被治癒;擔任砲手期間他接觸了好幾種武器,包括隨身配戴的手槍,更是一種新鮮的體驗。雖然嘴上說得輕鬆,砲手其實具有高危險性的工作,如果砲彈未能順利發射,有可能造成最危險的「膛炸」,而他還真的遇過一次,「當時現場清空,所有人都躲到掩蔽物後,只剩我和副砲手。」他描述得繪聲繪影,不愧是靠口才吃飯的人,「我用一隻手環扣砲彈的出口處,然後抬高砲管底座,讓砲彈慢慢滑出來……」一旦沒接好、砲彈在原地炸開,即使好運撿回一條命,四肢恐怕也無法齊全。那是碧同目前的人生中離死亡最近的一刻,即便是現在想起,還是一陣後怕。

除了在當兵最後半年時他向原住民同梯學了吉他,移防馬祖之後他也參與了許多第一線作戰演習:閉海演習整隊成列,一個人負責周邊一公尺範圍,直直往前搜索,任何坑洞、碉堡都得進去看;在臺灣看不到的火網射擊,把天空變成整片火海,只要飛機經過一定會被掃到……等等,「這些經驗是外面無法體驗的。」即便是單調的軍旅生活,在好奇心滿溢的碧同眼中,還是可以留下許多好玩的回憶。

#他特別喜歡需要忍受日曬雨淋的外勤工作,即使是一般人不會特別留心的工廠、馬路,他也能找到值得觀察的有趣之處。#

退伍後,碧同選擇在高雄落腳。他暫居在親戚家跟表兄弟打通舖,南漂後的第一份工作仍是外勤,只是這次公司換成了五金零售業,跑的地點變成中鋼、中油、水泥工廠等地,對他來說每趟外勤工作都是一場探險,他欣賞煉鋼時如同岩漿似的紅色鐵水,也留心觀察水泥工廠的攪拌規律。有過幾次工作經驗,他也清楚體認到自己不適合坐辦公室,之後又換了幾次工作,擔任不同公司的業務員,最終在西藥行定了下來。這個選擇,讓他遇見了能夠相伴一生的人。

當時太太是鳳山某婦產科診所的藥師助理,是碧同的客戶之一。兩人在某次送藥品過程中無意間聊了起來,發現彼此個性和興趣都很契合,剛好那趟也是碧同當天最後一批貨,他決定多停留一下,這一停留就直接聊到了下班時間。後來某次,碧同無意間得知對方感冒,傻氣的他一急就忘記對方就是藥師助理,還特地買了藥送到診所,成為感動太太的關鍵,接下來的故事走向就不難猜測了。兩人交往一年多結婚,婚後太太在家專心照顧兩兒一女,擅長念書的太太在家負責扮黑臉,碧同則是一如往常,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也相對隨性,負責處理「玩」的部分,相輔相成、各司其職。

碧同大概是在民國99年開始接觸旅遊業。當時五十歲出頭的他忙於藥廠業務,是太太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某個邊玩邊學的「腳踏車導覽員培訓班」,類似長青學苑的走讀類課程,覺得碧同會感興趣,就回來推薦給他。碧同開始上這些導覽課程之後才發現,這門課程的講師充滿文化底蘊,信手拈來都是故事,「我們看起來是一棟破房子,在他們眼中卻是珍貴的歷史訊息。」講師的魅力喚醒了那個熱愛探險的少年,當後來衛武營都會公園準備開始營運、招募導覽志工時,他是第一批響應的人,「因為是志工,遊客比較不會在意你講得好或壞,我把這當成一個練習的機會。」他持續投入導覽員訓練,在藥廠、導覽課程和志工之間,他抓緊時間做功課──外出導覽全程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但背後要準備資料的時間會是十倍、二十倍長;而且還不是準備一次就好,他會把收集到的資料全部編輯整理起來,每次導覽前就再補充新資料、順過一遍,確保自己在導覽時的表現。

2011年起,高雄市開辦三條「文化公車」路線(目前已停駛),打算培訓一批城市導覽員,碧同也在老師的推薦下加入。在文化局的規劃下,他接受高師大、文藻等校文史教授的專業訓練,當然,只靠短期上課還是不夠,碧同會自己去下載相關研究論文來閱讀,確保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然而導覽時面對的是普羅大眾,他必須把艱澀的論文消化成輕鬆有趣的分享,這個過程中他也不斷進化,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陳碧同老師」。

#想成為一個出色的導覽人員/導遊,最重要的是求知欲和耐性。口才倒是其次,只要知識量足夠豐富,講出來的內容自然吸引人。#

今年開始,碧同除了免費的「樂活學習講堂」以外,也嘗試開設自費走讀課程,問他覺得兩種課程的學員有什麼不同,他自己也有深刻的觀察:「免費的講堂,會吸引對主題『有點興趣』的學員;付費的課程,來的人更想進入文化現場,不只是聽別人講,而是親自體驗。」其實,他有一個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希望能在實地走讀課中達到行銷高雄的效果,若每個參與的學員都與自己的親朋好友分享所見所聞,對高雄的觀光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潮再帶動金流……這是他對高雄這片土地表達愛的方式,既實際又浪漫。

但即使到現在,碧同從事導遊工作已經十數年,他仍然會想法設法持續精進相關技能。比如到了廟口看戲,他會好奇這些演員的口條是怎麼練出來的,接著他就以此為關鍵字查找相關資料,開始跟著練習;更甚者,口條並不是只要順暢就好,他會去抓閩南語的發音和聲調,讓導覽中的每一句介紹詞押韻,強化自己和參與民眾的記憶;又或者看到有趣的戲劇內容,他也會研究到底是哪個部分吸引人,在導覽中自然融入表演藝術的要素。如此系統性的練習,是單純把導覽當成工作的人絕對做不到的。學潛水、跟著進香團「痟媽祖」……一方面是為增長工作技能,一方面也是本著好奇的天性、主動參與並感受在地文化的溫柔,他想帶給遊客的是整體的氛圍感,而不是第三人稱、事不關己的介紹。在一次工作時,他的導覽內容被遊客稱讚「真入味」,這句話讓他感動良久,也更確信自己正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

帶了這麼多遊客,碧同卻沒有太多機會讓家人見識他長年的耕耘結果。父親走得早,而母親過世前一段時間與他同住,那時他常找機會帶母親出去走走看看,尤其是他工作的地點和工作的模樣,「像我們去看英國領事館哨船頭砲台,我就會跟她說以前在當兵要怎麼清砲管、怎麼發射,導覽時我會怎跟人家講……」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母親,那個調皮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她可以放下操了一輩子的心。除此以外兒女都已經成家生子,問起碧同會不會帶孫輩到處玩,他露出怕麻煩的調皮笑容:「小孩子就交給他們的爸爸媽媽啦!」

六十六歲,有一份做了幾十年的正職工作,還有投入大量熱情的導覽工作,當樂活學習大使以外也成為正式課程講師,甚至還能騰出時間上他最喜歡的歌唱班、吉他班……在採訪碧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對什麼事情都躍躍欲試的人,但他卻沒有讓自己迷失,而是在大量探索後走上一條風景秀麗的路,在尚未退休的年紀,搶先開始了自己人生下半場的精采好戲。如果你此刻還有一點茫然、不確定自己在追求什麼,讀一讀碧同的人生故事,似乎也能和他一樣充滿前進的動力呢!

#從第一線導覽工作到走讀課講師,他的願望,是能有更多人看見高雄、愛上高雄,這片給予他成長養份的美麗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